![]() 这样毫无确定性的我,如果对之加以自负和珍惜,那是很可笑的。 写本《右武卫殿朝鲜渡海杂稿》,记录了天正年间 (一五七三 — 一五九二) 天荆作为渡海僧,与朝鲜各方人士交往的部分过程。尹趾完见光圀复礼,虽称辞表圭复,再三感荷 ,但又言:弟有所一段不安于心者。 对此,有三点掩蔽于事情背后的原因,或可提供某种解释线索。其次,光圀能将硬通货白银大方出手,表明日本的经济状况已优于朝鲜。此番三使之所以最终接受了光圀的礼物,恐怕是因为朝鲜在更加中华的意义上要回了文化上的体面与尊严。当时,白银在中日间商贸关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 (新井白石 : 《折焚く柴の記》。而中西合璧、古今融通的第三种文明 ,或许能成为往度众生的真经,亦未可知。 (朱云影 :《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 ,287 页) 如果了解了东亚各国的来历,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日韩越与中国之间,因有圈域外诸国无法比拟的地缘血缘关系,所以文明的互渗和共享,应该是一个自然播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先后顺序的过程。顾此仪状所附白金三百两,明虽馈赆,实系货宝。常无有和太一都是说的把握道体本无为根本生活原则。 因此,不仅不能正确理解老子思想,同样无法说清老子描述的自然道体的本质含意,很容易陷在一些枝节的问题里面纠缠不清。这隔离意味着,人不能指望从现实的存在之境内,找到可靠的行动指引。不仅人们已经谈论的道不对,不仅人们已经建立的制度、规范不对,而且这些道、制度、规范赖以的建构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语言表述方式也不对。他总结道家思想是:其辞难知,其实易行,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道一方面是本体(无),意在反省知识文化的局限。老子为什么要说道是无?这个十分要紧的问题,研究者一向没有说得准。 但是老子道体本无说,主要的意思不是空间之无,而是存在论意义的无,从哲学上看,空间的无,是一种浅近的思想,庄子后来以嘲讽的口气否定过这种思想[7],而存在论的无,则有深意。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层基本的意思。道是无的意思,是为了表示,自然的最高规范是以一种人无法看到,听到,无法由知识理性法则推测,无法言说的方式存在的。本文的看法是,老子之所以把自然本体说成无——一种玄奥恍惚的,不可知不可名的状态,是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道作为自然本体是完美的,可是这个完美世界,又是不可启及的。 如果玄奥难知的道,代表存在的真理,那么现实人生的存在就是谬误的。这种启示指向与人的习惯行为与思维相反的方向。第二,无是无状、无形、无名,也就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当然,老子道体本无之说,有神秘主义色彩。 这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主题。有些研究论著,对道玄奥性的处理,不是回避就是作描述性的说明,也就是用现代语言把老子说的再从字面上说一下。 这种与人完全隔漠的世界存在,有望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引导出一个纯然无杂的理想之境。[1]但是老子道论的主要旨趣,应该说还是明确的,这就是以谈论自然世界本原的方式,来为人的生存和行动,揭示一个最高准则。 这样看老子之道,毫无疑问是没有触及到最深刻困难的东西。这就提示道的基本意义,在于否定现实人生的存在基础,这存在基础是由历史文化积累起来的制度、规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构成的。老子论道之语虽简奥难明,其中基本的意义指向,不外是开拓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对于现实境域中的人,是无法说清楚的。在这个对置的思考构架上,反、弱、谦下、守柔等从自然表象中呈现的规则,才显出深刻的意义。但尽管如此,从老子言论的综合倾向看,我们还是可以确定,老子道论的主要兴趣是一种哲学思考,而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寻求自然知识,这种哲学思考的主要旨趣,是在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就是说,无和有虽是异名,根源却同一,都是指谓一个玄的东西。 这样,道作为真理性的展示,对人的指导意义,就不是表现为直接把法则呈现出来,而是表现为逼使人转换看的方式,听的方式。有人认为老子道是自然哲学,有人认为是一种境界,有人认为是君人南面术。 它不是一种可以用此世与言描述的现成的规则,而是未知的神圣渊秘,也就是老子在描述道体本无——玄奥时想要表达的那种意思。廉退、取下、不争、守柔之类,固然是老子指示的做人准则。 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首先理解老子对自然世界的看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对自然的基本看法,决定了以何种态度来谈论世界本体,当然也决定了这种世界本体的意义指向。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大家就讨论道这个东西(实体),它是惚恍窈冥的,这种状况究竟什么意思?惚恍窈冥之中,又有象有物有精,这又是什么意思?从中分析老子所理解的自然本体论,特别是从中分析其思想究竟倾向唯物还是倾向唯心?这种类型的老子道论研究,在学术界较为流行。道体本无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表达一种与人以及人熟悉的世界完全异质的存在,这个无,不是空间意义的无。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廉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希腊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的惊异。 老子之道,核心是道体本无,而不是道表现在现象中的法则。围绕这两条,人们可以总结一组道的生活规范,诸如谦退、取下、不争、守柔、俭、慈等等。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页。老子道论,是借自然本体论的形式,来言说人的意义指向。 从老子所描述的道的显现规则看,反和弱是最基本的两条。但是,这种句式还不是我认定道的根本意义在于指导人生实践的主要理由。 见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339页。四 简短的结论: 老子的道体思想,本质上源于自然崇拜。战国时代接着老子本体之道往下深思的,只有一个庄子,或者说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道的不可企及,不是由于时空的距离太大,大到无限。 可是另一方面,道又表现为釉然世界中可知可见的规划。说道是恍惚的,是无与有结合的,模糊之中又有状、有物、有信等等。 道作为空间意义的无,比较好理解,从自然哲学的角度,也可以给出合理解释。一些学术论著,在讨论分析老子道论的自然本体论性质时,过于夸大了其中的自然哲学意义。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存在境域之内(这种境域是由历史发展逐步造成的)能够谈论的一切道,都不是真理的常道。[5]老子又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2025-04-05 20:54
2025-04-05 20:49
2025-04-05 20:49
2025-04-05 20:44
2025-04-05 20:42
2025-04-05 20:40
2025-04-05 20:33
2025-04-05 20:32
2025-04-05 20:26
2025-04-05 20:13
2025-04-05 20:04
2025-04-05 20:00
2025-04-05 19:48
2025-04-05 19:47
2025-04-05 19:35
2025-04-05 19:26
2025-04-05 19:15
2025-04-05 19:13
2025-04-05 19:12
2025-04-05 19:10
2025-04-05 19:00
2025-04-05 18:57
2025-04-05 18:50
2025-04-05 18:41
2025-04-05 18:25
2025-04-05 18:24
2025-04-05 18:24
2025-04-05 18:22
2025-04-05 18:21
2025-04-05 18:21
友情链接: